央广网余姚10月14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地理课本上,余姚被描述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热已经明显消退的季节,余姚的雨更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昨天,浙江余姚遭洪水围城第七天。经过军民联手全力救援,余姚城区的积水已经基本排完了,姚江水位也持续下降,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但盘点这过去的一周,余姚市从洪水围城几成孤岛,到众志成城全力抗灾,其中有太多的感慨和得失值得我们来盘点。
13号一大早,余姚四明西路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圣巴里咖啡吧的老板陈一多早早就忙碌了起来:开门,买菜,洗菜,熬高汤。店里的积水已经退去,伙计们整整打扫了一天一夜。终于,咖啡吧在歇业一个多星期后重新开门了。马路上,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已经陆续上路,小商小贩开始吆喝新鲜的蔬菜、水果,这在前几天大水围城的时候是难以想象的。10月9号,当记者进入余姚市区时,大都听到的是这样的声音。
居民:我们家里都回不去了。
居民:现在就在盐业门口那棵大树那个地方住了两个晚上。什么吃的什么都没有。
强台风菲特虽然没有在宁波登陆,但却给宁波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强降雨。一夜之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被泡在了水里。宁波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朱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三个历史之最来形容"菲特"的威力。
朱达:宁波市这个洪涝灾害概括起来是三个历史罕见,一是降雨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史罕见。第二是水库河网水位之高受淹地区之多,历史罕见。第三个历史罕见是受灾群众之多危害、损害之大为历史罕见。
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当天灾降临,人们从不会怀疑政府部门救灾的力度和灾区人民自救的决心。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从微博上看到关于救援不力的传闻,或者物价哄抬,乃至有人哄抢救灾物资这样的新闻,都觉得非常刺眼。那么,传言到底是真的吗?灾区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出现,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突如起来的断电,让被困洪水中的老百姓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孤独无助的人们等在家里,不知道外面情况如何。于是,有关政府救援不力的各种传闻开始弥漫。采访中,记者也多次被着急的居民团团围住。
洪水围城,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不少居民为此焦虑、忧心,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政府。面对舆论关于救援不力、信息不畅的指责,余姚市市长奚明及时进行了回应。
奚明:造成信息不畅通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预案的不健全,关键是停电,信息中断,造成我们的有关信息没法及时传播到广大群众当中去。
事实上,在这场洪灾来临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在积极应对,并最大限度的安慰焦虑的人们。洪水围城,物资供应是首要问题。面对外界关于灾区物价飞涨的传闻,从安徽来余姚创业的张怀学用实际行动进行了有力回击。
记者:这个方便面卖多少钱?
张怀学:2块五。
记者:平常卖多少?
张怀学:一样,也是2块5。
记者:矿泉水卖多少一瓶?
张怀学:两块,本来原价什么价就是什么价嘛。
记者:有些地方把方便面涨价到10块了。
张怀学:那你问问他们,我们都还卖这个老的价钱。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不涨价啊?
张怀学:我们说实在话我们也是出来逃命的,不是说出来赚人家钱的。
家住余姚市谭家岭村的熊女士则和邻居们积极开展互助自救。你家的食物,我家的食物,大家都凑一凑,共度难关。你来我往间,邻里情因为这场灾难变得更加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