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村官动态 >>村官动态 >> 新农村人 >>正文
激情新农村 幸福新农民
2012-4-9
记者 姜爱华

——2011年全市农村工作纪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农民群众整地运肥、建棚剪枝、锄草春灌的忙碌身影,处处都是人勤春早的喜人景象。
       回眸2011年全市农村发展历程,从异地转移到扶贫帮困,从产业扶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每一步前进都渗透着农村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这一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8025元,同比增长19.7%。
 

       政策引路:4000多农民住新家换天地

       人逢喜事精神爽。连日来,60多岁的王良球脸上满是乐呵呵的笑容。他没有想到,临近晚年,还能与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搬进河阳公寓,成为城里人。
       “我家的这套房子有115平方米呢,前面是一条路,东边是龙泉溪,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最好的房子。” 王良球对这套房子特别满意,虽然房子还在建设中,他今年已到施工现场看了两次。
       “这全靠政府下山脱贫的好政策。”王良球告诉记者,他原来住在上垟镇上源村,离城里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收入来源少,就学就医难,一家人下山脱贫意愿非常强烈。这次,当他家7口人领到了3.5万元下山脱贫房屋补助费后,就毫不犹豫地买了这套新房。
       河阳公寓是我市继南大洋公寓之后的第二个农民公寓,一期住房14幢344套,用地面积244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553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2716平方米,可以安排344户1500人“下山出库”脱贫。目前,344套住房全部分配到户,工程主体已结顶。
       有序推进的不仅仅是河阳公寓,还有安仁、八都等下山脱贫集聚小区。2011年,我市异地转移农民6663人,其中下山搬迁4328人,进城或入镇务工者达2335人。
       背景解读:政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引路。2011年除对下山脱贫、异地转移采取政策补助外,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龙泉市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规划》、《龙泉市特别扶持项目2011年度实施计划》、《关于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幸福生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加快农村发展的政策,大力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规划实施了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3大类13个子类24个项目,并及时跟踪和评价项目实施情况,确保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

       结对帮扶:低温保鲜冷库助农增收

       香菇上市时节,在八都镇松渠村的鲜菇冷库储存室旁,围着许多菇农,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位老菇农笑着说:“去年我投资1万元,生产香菇3000袋。今年有了储存冷库,我家生产香菇的规模还要扩大。”
       食用菌一直以来都是松渠村的主导产业。2011年,该村发展木耳200万袋、香菇150万袋,食用菌产业形成规模。但是因鲜菇、鲜木耳储存困难,除了部分制成干品,多数鲜菇、鲜木耳都只能贱价卖掉。
       去年,市财政局急群众之所急,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后,筹措资金在该村新建了鲜菇冷库储存室。村里将冷库统一出租,村民可以将暂时不卖的鲜菇、鲜木耳储存在此,避免贱价出售。目前,这个冷库每天储存鲜香菇上万斤,既解决了菇农卖菇难的问题,又提高了菇农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不仅如此,在市农办、八都镇的帮扶下,该村将偏远自然村的村民集中到行政村所在地,建立了占地1.14万平方米的瀑云下山脱贫小区,解决110户400多位群众的居住问题。如今,这个小区已有了自己的名字——文昌小区。在市林业局等结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该村还建立了以文昌亭为核心的绿化区,美化了家园。
       背景解读:搬迁脱贫、结对帮扶、转移扶贫三措并举,2011年我市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36位市领导带领100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147个行政村,全市干部职工结对帮扶2856户低收入农户,74位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指导,各级结对帮扶单位共为结对村落实帮扶项目620个,到位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共为结对户落实扶持项目2200多个,捐助帮扶金260余万元。同时,加强了就业扶贫,全年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6303名,其中新型农民1213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916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28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26人。2011年,我市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

       产业扶持:一亩“红颜”6万元

       走进剑池街道宏山村草莓精品园温室大棚内,一片春意盎然,嫩绿的叶子下面透着点点鲜红,一颗颗饱满、娇艳欲滴的草莓增添了几分春的气息。
       “去年我家种植了2.16亩草莓,产量达5000多公斤,总产值13.3万元,平均每亩产值达到6万余元。今年看来收益也差不多。”草莓种植户潘少庭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市里的大力支持下,草莓精品园建设了钢管大棚、水利设施,还引进了新品种,改进了栽培技术,使草莓种植获得最大效益。
       潘少庭这两年种植的新品种“红颜”,是日本草莓的最新品种。该品种果形大,外形美观,富有光泽,酸甜适口,香味浓,口感好,丰产性更好,亩产可达3000公斤。
       去年,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宏山村草莓精品园完成了标准排、灌水渠和田间作业便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微型滴灌、防虫网等多项增收技术,并采用草莓与水稻水旱轮作栽培,改变了草莓连作障碍,切实提高草莓产业的效益。
潘少庭说:“到草莓成熟时,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在田头直接销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又批量出售给水果经营户,提高销售量。如此一来,亩收入五六万元根本没有问题。” 
       背景解读:2011年,我市坚持扶持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产业和金融助农增收同步推进,安排了9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竹茶菌蔬等产业发展;安排了800万元资金,积极推进紧水滩库区产业培育,支持产业基地、物业经济项目、配套设施、重点示范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农家乐、来料加工等新型产业,使农民增收方式更趋多元化。同时,推进金融助农,新增11个互助资金试点村,入会农户达到1500户,互助资金总量达600多万元,累计发放借款404万元。探索建立低收入农户生产性小额贷款贴息制度,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83户1827万元,补助贴息资金50余万元。

       美丽乡村: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清明时节,安仁镇季山头村又迎来了大批游客,参观革命烈士季步高的故居,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近年来,该村按照“生态村落、烈士故里”的总体设想,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计划,建设季山头村十大旅游景点,突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修缮季步高烈士故居,充实完善了烈士故居展览内容,进行重新布展,并修补红军标语,新建了一座先烈亭。
       季山头村还打造了古朴的社坛,保护好社坛内千年古树;建起齐全的原生态农耕生活展览馆,收集了民间农具,修建农村聚餐点;编写了季山头村《民间故事集》、《名人录》;对村内古民居进行全面整理修缮,并对全村房屋的墙体进行统一改造;对村庄道路两旁、空闲地进行了绿化。一个“生态村落、烈士故里”的美丽乡村已然可见。
       兰巨乡炉岙村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保护区,结合村庄人文景观资源,开发休闲避暑旅游观赏项目,规划了观猴台、活水进村、农事体验等系列旅游项目,组织21家农户挂牌对外营业农家乐,其中有9家被评为农家乐三星级经营户。
       村委会主任季益恒告诉记者,借助美丽乡村创建,炉岙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庄面貌也得到了美化,吸引了大批来自上海、杭州等地及本市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田不平、路不平,汗滴入土守穷门。”这是上世纪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通过各种扶持,许多村庄民富村强:一条条平整的水泥村道通向农户,一座座别致的小楼与绿树相映成辉,一个个种养基地点缀田园——
       在农村,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场景,更品味到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背景解读:2011年,我市按照“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剑瓷龙泉、诗画乡村”的定位,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了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特色村8个、提升村52个,其中炉岙、季山头村被评为丽水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巩固安仁线整治效果,推进小梅线综合整治,5个乡镇推进整乡整镇村庄整治, 65个省级整治村、8个巩固提升村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并将全市除城中村以外的430个行政村纳入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同时,积极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14个中心村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实施旧村改造村52个,其中新启动13个村,完成危旧房改造5619户。



编辑: 陆军 来源: 剑瓷龙泉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2408803090@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