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和谐村庄 >>和谐村庄 >> 新农村人 >>正文
张光珍:孝亲敬老的好媳妇(遵义市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2012-2-4 来源:新农村网
  在赤水市大同镇两汇水村,一提及张光珍,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奖其孝顺。已经年近五旬张光珍,自从嫁到村里,便是大家公认的好媳妇、好榜样,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从奶奶到公公到嫂子,再到侄儿,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和勤劳的双手,用无私的爱关怀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张光珍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共有兄弟姐妹十人,由于姊妹众多,生活非常艰难,这让从小就很懂事的张光珍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1988年,张光珍嫁进了现在的家,一进门,便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洗衣、做饭、打扫屋子,用她勤劳的双手把家里布置的井井有条。

  2005年,张光珍看到叔叔家里人少活多,无法照顾好年迈的奶奶,于是又把奶奶接到了自己家里。奶奶年纪大了,牙不好,张光珍就把饭做得软软的,把菜切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奶奶身体不好需要营养,她就跑到隔家二十多里的商店为买回牛奶、酸奶;老人生病卧床,张光珍几乎是日夜守护在奶奶床前,为老人端茶送水,擦洗身体,像亲孙女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老人辞世。临终前,老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儿孙们对我这么好,我这一生知足了,尤其是我孙媳妇光珍对我更是没得说。

  老人的这一番话无疑给了张光珍最大肯定和鼓舞。


  张光珍的公公是大同镇的干部,离休不久就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由于患病后头脑不清楚,常常在家里大吼大闹、胡乱说话,有时晚上不睡觉,还起床砸东西,这让张光珍护理起来十分困难,可是没有退缩,仍是不厌其烦地照顾着生病的公公。看到公公的饮食量,一天比一天小,为了补充营养,经常在两餐之间,又为公公做菜做饭,像哄小孩一样劝着公公多吃,为了治好公公的病,她还与丈夫一起,跑遍了重庆、贵州几家大医院。即使如此,公公依然没有能够好起来。

  公公去世后,原本身体健康的婆婆也不幸病倒,所患的腿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了,连行走都困难。面对卧床不起的婆婆,张光珍从不怠慢,每天都要给老人擦身、洗澡、捶背。听说热敷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按摩可以促进肌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为了节约钱,在赶集的时候她就到建筑工地上去找些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放在灶里烧,热后用布包好像熨衣服一样的放在老人的患处进行热敷。每晚无论多忙,她都会用烧热的药酒给老人擦大腿,直到擦热为止,并用热水给老人泡脚。经过这十多年的精心护理,老人的病情不但有了好转,还能下地行走,精神状态也很不错,时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然而,不幸的是,在母亲生病的这段时间里,嫂嫂也病倒了。嫂嫂家庭挺条件不好,哥哥身体欠佳,侄儿侄女两人有残疾,根本没人照顾。张光珍看见嫂嫂的病情很严重,就请了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为她诊断,确诊后医生悄悄告诉张光珍是肝腹水,活着的时间已经有限。

  几天后,只有36岁的嫂子就逝世了。哥哥再婚,两个孩子不愿与后妈一起生活,姐姐外出打工,弟弟只有来到张光珍家。由于这个孩子生性胆小,智力低下,见到生人就躲起来,15岁了生活还不能自理,张光珍就耐心地从头教起:洗脸、刷牙、洗衣服、洗澡、买东西、招呼人……。无论在哪点,都希望他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以至于赶集、走亲戚的时候都会带着侄儿。经过3年的时间,在侄儿基本能够照顾自己后,张光珍才让他搬去和已婚的姐姐一起生活。

  时光荏苒,在转瞬间,2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如今,张光珍的儿子也已大学毕业,家里的日子也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本该享清福的她却依然闲不下来,每天忙里忙外操持着。但有媒体采访她,让她说说这些年的感受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是老天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比我做得更好的,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2408803090@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