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新闻网
咸安区作为湖北省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域示范试点以来,初步构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网络系统化、信息最新化、传播快速化、服务多样化、投入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任务迫切需要科技信息化的推动。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新时期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对策。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加快农村科技信息采集标准、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为农村科技信息化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大幅度提高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一是注重区域特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对来自于基层的需求进行整理、归并。二是及时在同一行政体系内或同一专业内进行深度研究,建立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库,寻求相关专家进行资源配置,有序组织并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三是从形势上整合文本文件、计算机软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有效缓解使用资源与付费问题的矛盾,因而,要特别重视加大政府投入进行公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发挥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作用。
实践证明,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个体起初只被动接受一些普通技术信息,对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要么不认知,要么不信任,很少在生产中应用。然而,通过信息服务面扩大至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协会、农业示范基地等对象,使企业、协会、示范基地的人才优势、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在新科技信息中得以充分推广应用,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科技信息运用的示范。由于农业企业、协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的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农民自愿加入协会、示范基地,接受企业、协会、基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使农民得到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从而使服务区域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推进,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优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
依托县级来建立区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科技信息化的中枢和纽带。实现文本、视频、音频等不同农村科技信息的宽带、传输,让终端用户通过电脑、电话(手机)、电视,至少能用其中一种方式获得信息服务。探索一条大容量、多途径、广覆盖、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
公益普及化模式。以农村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为基础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需要快速推进农村科技信息的普及。特别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改变,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公共技术服务需要公益普及化。因此政府要主导这一模式,整合人才、融合资源实施公益岗位和项目支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融合,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融合,多学科专家与农民及经济组织融合,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产业集群化模式。针对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种具体现象,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加强专业化技术服务,特别是针对产业集群专业化服务对象,建立高速先进信息网络传输渠道,强化应急处理措施。对数据收集、整理、发布、推广、培训等需要进行集成,解决分散、混乱、低质、不权威、不专业、不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集成问题。这一模式我们主张以市场化运营为主体,以有偿服务为保证,让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服务农村经济。
网络媒体化模式。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广泛应用。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它传媒手段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的高效组合的信息传输方式,这种模式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并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易于推广。同时,多网合一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值得在农村科技信息化进程中探索。
(王 勇) (作者系咸安科技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