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王志彬
中国的两个著名的村庄——小岗和南街走到了一起。小岗村的新当家人沈浩来到南街村,写下了这样的话:“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走“集体”道路的南街富了,相形之下,当年走“包干”道路的小岗却穷了。20多年前南街曾学小岗,20多年后小岗想学南街。
像南街村一样仍然坚持着集体经济的村庄有2000多个,它们只是中国68万个村庄中的沧海一粟,但却因其较发达的经济而引人注目。它们中的另一个代表华西村,正以每年培训1万名村支书的速度试图推广自己的经验或模式。
19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几乎在“一夜之间”,一刀切地实行了“家庭单干”。“集体经济” 一度被主流学者打入了另册。所幸的是,有华西村、南街村等极少数“明星村”的坚持和示范。
虽然在中国50-60万村落中,2000多颗“明星”为数很少,但是它们的经济总量是周边村庄的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村民福利高于城市工人数倍、数十倍、数百倍。最近,安徽小岗村 “三顾茅庐”向“明星村”求教,提出重新走上集体经济的道路,显示出“明星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这些年来,主流学者专家想当然地认为,集体经济是“怪胎”,只有家庭单干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华西等“明星村”的成功经验表明:集体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搞不好,不见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搞不好。
50多年的农村发展历程似乎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公有制经济”大环境中,家庭单干比集体经济具有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私有制经济”大环境中,集体经济比家庭单干具有优势。
这一现象,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也许有特别的意义:联产承包责任制能给中国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吗?改革后的集体经济是否有机会重显光辉?
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但中国农民眼下应怎样选择脚下的路?或许,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模式也并非惟一,它们可以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共存与竞争。更重要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让农民有选择的自由——而这种选择,必须建基于农民民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落实,且必须如28年前一样,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和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