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莆田晚报
一条水泥公路蜿蜒通向大山深处,公路一边是清澈的水库,一边是坠枝的龙眼,林间是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别墅楼群,村道旁有个依山而建的公园;公路旁边还有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坪。这个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的美丽山村就是江口镇官庄村,如今,该村已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日前,记者一行冒着酷暑来到江口镇著名侨乡——官庄村采访,一路走来,记者不禁惊叹这座小山村的美丽与富饶。
从穷乡僻壤
走出的“国际化村庄”
昔日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一跃成为离世界最近的著名侨乡。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江口镇官庄村人到海外“淘金”越“淘”越多、越远,从开放之初的东南亚、香港、澳门到后来的阿根廷、日本、新加坡,再到近年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官庄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全村超过一半的人在外国和港澳台务工或经商,几乎家家都有“洋村民”,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化村庄”。官庄村地处江口镇西北陲,毗邻福清市新厝镇,由魁山、昆山、大帽山三面环抱,东方红水库下游的算溪从村前奔流而过。令人叫绝的是,仅有1046人本村人口的小村庄,却有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常年外出劳务人员300多人。
“侨是官庄村的最大的名片,也是最大的优势。”随行的村主任许家华介绍说,海外侨胞、外出劳务人员每年给全村带来3000多万元收入。敢闯敢拼的官庄人,最初通过海外乡亲的引荐,到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务工。如今,他们已走向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从制衣工、建筑工、餐馆跑堂,到开起餐馆、超市、建筑装饰公司,每年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汇回的外汇,让这座偏僻的乡村成为全省著名的侨乡明星。
而三十年前,群山环抱的官庄人却苦守着300亩薄田,一直脱不了贫困帽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山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活络,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的官庄村人抢得先机,纷纷和海外乡亲加强了联系,并陆续有人大胆走出国门,奔走海外淘金。澳门籍同胞许光荣先生积极牵线搭桥,一下竟集中起占全村劳力一半的年轻劳力赴澳门,开全省大规模出境劳务先河。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一位走南闯北的官庄人,他们的足迹背后埋藏着多少艰辛与汗水。今年48岁的许文飞,90年代初到阿根廷打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于在当地摆起摊点经商,等到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便开起了超市,现在,他在当地有好几家连锁店,年可创效益几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侄子也到国外开起超市。村民游玉兰老太太的4个儿子分别在4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老大许庆右夫妻在法国开餐馆,老二许庆章夫妻投资移民到澳门搞建筑装潢,老三许庆彪夫妻在韩国搞建筑模板生意,老四许庆洪夫妻在英国当厨师,而唯独剩下游老太在村里侍弄花草享清福。她家因此被村里人戏称为“家庭联合国”。
“绿色银行”
官庄人的“绿色储蓄”
盛夏的官庄村,眼前一派葱绿。正是这个“国际化村庄”,曾荣摘“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福建省省级园林式村庄”等桂冠。地处山区的官庄村,除了发展海外劳务外,还坚持“靠山吃山”,大力培植林果产业,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们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虽然每年都有大量外汇汇回,但在家的官庄人并没有停下自身发展的脚步。”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发展道路上,官庄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村共有山地面积7300亩,其中果树面积1000亩。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进果树优良品种,主要种植枇杷、龙眼等。在许爱民家采访,记者得知他家种有100多棵龙眼树和枇杷树,由于管理、经营得当,这些果树成了他家致富的“摇钱树”,而他的子女也在澳门务工,生活越过越好。许老说,15年前胡锦涛同志曾来到他家,对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走上致富之路表示赞赏,这给了全村人莫大的激励,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丰产速生林6000多亩、芦荟生产基地100多亩。为促进土地的有效合理流转,村里还引进外地的承包户,把262亩耕地出租给蔬菜和芦荟种植大户,所得租金等收益全部给村民“分红”。
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村里还引进外资,创办了8家水产养殖场。如今,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由原来每户三、四万元增加到八、九万元。当地村民都称,多亏了村两委的带头、示范,如今,青山绿水也被开发成了“绿色银行”。今年80多岁的林国贤对记者说,自己曾参加地下游击队,现在在家赜养天年,他说:“平时帮村里做点事情,有空的时候上山打理几十株龙眼树,当作锻炼老骨头吧!”老人家言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侨乡
盛开“文明之花”
入夏以来,每天傍晚,官庄村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沿着宽阔洁净的水泥路,纷纷涌向影剧院或农民公园纳凉、休闲,或欣赏村里文艺队的精彩表演。近年来,官庄村在完善硬件设施、美化“明星脸”的同时,还注重优化文化内涵等民生“软环境”。
如今,村里成立了40多人的车鼓队、11人的十音八乐队及广播队,这些活跃在乡间的文艺队,经常利用傍晚时分或节庆日开展表演活动。而村里还筹资30万元,设立人口福利基金会,用于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村主任许家华介绍说,在1992年空前未有的旧村大拆迁中,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了拆迁补偿安置规划、困难户安置补助等一系列方案,使得拆迁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前几年,一向敢为人先的官庄村迅速启动“村容整洁”系统工程,改建水泥村道,兴建全绿化带,并对各家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村两委成员人人成为“卫生管理员”,分段包片负责所辖地段卫生。如今的官庄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楼宇亭阁掩映在绿荫之中,整个村庄如花似锦。
“创业他乡、情系故乡、藏富于民、平安和谐。”始终是官庄村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10多年来,这个当年的“明星村”,依然保持着它的“明星脸”:全村劳务人员及海外侨胞为发展家乡公益事业捐款几百万元,官庄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明星村、省级文明村,并再次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这个村庄的文明之风:10多年来,该村引进侨资建设可容纳千余人的影剧院、别具一格的凉亭4座,还建起雄伟壮观的双层拱门,修筑全长1公里的村主干道以及南侧的小公园。村里绿化带上高高竖起的40多盏高压纳灯,全村的房前屋后,村道两旁的绿化景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官庄村自古出村交通不畅,成了影响发展老大难问题,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的许光荣先生积极倡议,启动通往外界“大动脉”——东官路水泥硬化工程,随后2年,3公里环村水泥道路也实现水泥化,小轿车可开到村里任何一家门口。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在村领导发动下,许多海外华侨和外出劳务人员纷纷解囊,共筹集资金190多万元,于2007年年初开工建设休闲公园,内设幼儿游乐园、十音八乐活动室、春风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园里还有凉亭、假山、路灯、篮球场及看台以及种植各种名花名草等配套设施。休闲公园建成后,村民们有了自己的娱乐活动场所,当地群众称:现在大家“足不出村”,就能尽情地享受先进文化了。
村主任许家华说,村里每年将16万元村财,用在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如今,村卫生防疫全部由村财负担,村民不需出一分钱就可享受新型合作医疗的报销补偿。他还介绍说,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300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而永不停滞的官庄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沿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奋力前行,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四处出学习取经,深入农户调查,结合如何有效对接海西建设,加紧规划全村新一轮发展蓝图。(钱碧云)
[责任编辑:黄开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