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两河镇,修长的沮河与漳河在这里交汇。群丰村位于沮漳河畔,偏居两河镇东南,取“丰收”之意,三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遗址就在村旁。群丰村气候适宜,土地肥美。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631个农户,2420人,耕地面积2190亩。2005年村民平均收入4115元。
群丰村是个以工业为主的村庄,全村劳动力970人,其中上班的工人650人,这是该村能够进入我们视线的主要原因。群丰村依靠村办企业成为当阳农村中的“老大”,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它该如何变身突围,成就“新农村”的梦想?
家家工农结合
2006年 3月9日中午,邓清菊坐在车间里,身旁的两台圆织机正在高速旋转。她的任务就是负责这两台圆织机的穿线、接线。这个圆织车间在群丰村村委会大楼的后面,机器的轰鸣声在村委会办公室都可以很清晰地听见。
邓清菊是群丰村二组人,虽然离厂很近,但中午她却不能回家。邓年迈的婆婆给她送来了盒饭,她已经习惯了在圆织机旁吃午饭。厂里规定中午不休息,只要是上班的日子,她和车间的姐妹们都必须一边照看圆织机,一边吃饭。
圆织车间的空气中飘洒着圆织机旋转带起的粉末,而且很嘈杂。虽然如此,邓清菊还是很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春节过后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她就赶快来上班了。
相比之下,邓清菊觉得丈夫的工作还是要舒服一些。她的丈夫在同村的预制厂上班,“那里中午有食堂,婆婆就不用送饭了”。
和邓清菊相比,在她旁边上班的庄春瑶则是一个成熟的老工人。从2002年开始,庄春瑶就开始在村里的编织袋厂上班,和圆织机打交道。后来庄春瑶出嫁到附近的糜城村,虽然出嫁了,她还是选择回娘家村的企业来上班。庄春瑶告诉记者,去年她的工资是8000元。
虽然在厂里上班,但邓清菊还是无法放弃家中的农田。邓清菊说,农忙的时候她就请假回家去种田。而有时候出现大面积的农忙,厂里干脆集体给工人放假回家种田。
像邓清菊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在群丰村并不少。群丰村党总支副书记石德建说,村里有631户人家,在村内企业上班的职工有650多人,平均一户一人。2005年,村民在村内企业务工的收入达到420多万元,平均每人1700元。
两大骨干企业
邓清菊和丈夫所在的企业正是群丰村的两大骨干企业:当阳市华欣塑业有限公司和宜昌明珠建材有限公司。
宜昌明珠建材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群丰预制构建厂,创办于1977年。当时投资2万元,只有16个人,主要生产楼板。当阳市华欣塑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群丰印刷厂,创办于1980年,手工作坊式作业,主要生产水泥袋。
为什么要办厂?群丰村党总支书记庄光俊的回答很简单:村里人多地少,在当时的条件下靠农业致富太困难。资料显示,2005年底,群丰村2420人,耕地2190亩,人均0.9亩,低于两河镇1.5亩的平均水平。
预制构建厂的创办初衷同样很简单。当时部分先富的农户开始做楼房,而做楼房的楼板都要到外地去购买,这启发了当时群丰大队干部的思维。厂子办起来后,只有几套模具,几把锹,没有想到第一年竟然有接近1万元的收入。
初试牛刀,便收获不菲,这增添了大家的信心。随后的30多年里,群丰村创办了纸袋厂、铸造厂、石棉制品厂、棉纺厂、贸易货栈、蔬菜公司……
在这些企业中,预制厂和印刷厂逐渐做大做强,在成功兼并村内一些相关的小厂后成为群丰村的两个骨干企业。在2004年和2005年,这两家企业相继完成了改制,从集体企业变为私营企业。200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00多万元。
分享发展成果
走进如今的群丰村,公路硬化宽坦,纵横交错;村民住宅楼鳞次栉比,整齐划一;村办企业机声隆隆,生机盎然;农家小院庭前屋后的花坛盆景及室内的高档商品等,恍若城市。
巨大的变化让群丰村声名鹊起,楚天“明星村”等荣誉接踵而至。如何让村民分享发展的成果成为群丰村决策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28岁的村民石雪峰看来,分享的重要方式就是让他和村民们在农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上班。石雪峰2005年5月来到塑业公司上班,经过培训后,他成为一名机修工。他的妻子朱江萍则在公司成品车间上班。石雪峰说,家里仅有8分田,如果没有村里的企业,他和妻子都要出门打工。
现在,每天早晨7点30分,石雪峰都会骑着摩托车准时到工厂上班,晚上7点下班。虽然工作时间很长,石雪峰并不在意,“现在实行多劳多得”。2005年仅大半年两人就拿了13000元的工资。
庄光俊等人最自豪的是村办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扶贫的工具。石德建说,从企业创办之初,他们就制订了招工4项原则:贫困户优先;复员退伍军人优先;家庭内无企业工人者优先;最后根据组内工人比例协调。村委会会根据这4项原则对符合报名条件的村民进行筛选。几年来很多困难户在村委会的安排下进入工厂,因此脱贫。
在直接获取经济报酬的同时,村民们还享受着村办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群丰村前任书记庄友焰说,这么多年来,村里很少找村民开口,村级建设都是村里积累和村办企业赞助。
旧农村的通病
记者在群丰村委会采访时,一辆拖着300多棵樟树的拖拉机正好驶进村委会院子。庄光俊介绍,这是群丰村2006年绿化美化村庄的第一个动作。在未来3到5年里,他们将对已经形成新村的道路两旁重新绿化,栽种樟树2000棵。
和其他农村一样,群丰村也有很多旧农村的通病。如村容不整洁,规划、卫生建设滞后。多年前,群丰村就开始着手集中建房。记者在群丰村看见,村民大部分房子都集中在村东大路和四号路两侧。庄光俊说,群丰村村民住房已经按照统一规划成块成线,但还有部分农户分散居住,这些农户将向新村集中。
房屋虽然整齐,但大多数农户门前都随意堆放着杂物甚至垃圾。庄光俊说,这和新农村标准里“村容整洁”相差太大。庄光俊说,他们计划在新村内沿水泥路每50米建一个垃圾集并池,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清运。
而更大的症结在于经济的落后。对此群丰村前任书记庄友焰有着十分深刻的感受。庄友焰说,上世纪80年代初,原当阳县领导给他们提出要求,争取在村里建设100栋楼房。当时一年只完成了3栋的任务,而现在村里的楼房已经突破了450栋。庄友焰感叹,只有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2005年,58岁的庄友焰终于退休了,在领导岗位上干了36年,庄友焰是群丰村发展的见证人。如今退休后他就住在村委会旁的一间平房里,后面就是一个圆织车间,机声传来,庄友焰说“真有点亲切”。
新农村的愿景
3月6日,一个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讨班在当阳市委党校悄悄开学了。这个班的学员少而精,是10位来自当阳市乡镇明星村的村长。庄光俊就是其中之一。
研讨班的规格很高,当阳市几名市委常委都在班上作了发言。研讨班主要以传达上级精神和交流参观为主。
在庄光俊看来,新农村的建设应该科学绘制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的蓝图。群丰村以工业为主,如何通过发展工业来提高村民收入是所有建设的前提,村容村貌建设则是基础。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家骨干企业相继完成了改制,从集体企业变为私营企业。新形势下,这无疑对群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民进厂务工将成为群丰村依托企业发展主要方式。2006年,两家企业计划新增就业岗位150个,这样村民务工人数将达到800人。
在务工经济逐渐饱和后,如何为村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群丰村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群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议中,群丰村做了两大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群丰村适时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口号。2005年全村种植大蒜1480亩,为全村带来收入120万元。未来群丰村90%以上耕地都将种植大蒜。种植大蒜将继务工之后成为群丰村村民的第二大收入项目。庄光俊希望借此实现新农村标准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