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明芝的沉静干练,让人感到震撼:面前的她,和善地微笑着。微卷的短发,简洁的外套,苗条的身材,语速不疾不徐,声音圆润温暖,那双看过了65年人生风雨的双眸,竟还是那样纯净如水。
我突然感到一丝恍惚,眼前的她,和我想象中65岁“女村官”的形象相去甚远。脑海叠现出一连串形象———优雅的女性、职场女杰、慈祥的母亲……
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襄樊檀溪肖明芝,关于她的介绍立刻呈现在眼前:全国女劳动模范,全国女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乡镇企业家”、襄樊市“优秀企业家”、襄樊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襄樊市“文明家庭标兵”、襄樊市“十佳文明市民”。而她所在的檀溪村,一项项荣誉更加耀眼:全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五百强、全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明星村、湖北省农村生活质量300强、湖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组织……
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明星村,村党委书记、省人大代表肖明芝更是一位让人不得不仰视的女性。
现年65岁的肖明芝,从18岁担任襄阳县隆中公社牌坊大队的小生产队会计起,就一直在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默默奉献着。30多年过去了,檀溪人从当初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种田”,到如今实现利税千万元,村民人均纯收人达到8100元,家家有电话、电脑,不少村民还开上了私家车。了解情况的人都说,檀溪村的变迁是个传奇。为了这个传奇,村党委书记肖明芝付出了太多太多。
农民开办襄樊市首家星级宾馆
檀溪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人多地少,但有靠城临厂的优越地理环境。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拓宽发展空间,使村民走上富裕之路?上世纪80年代,经过反复思考,肖明芝提出了“以工兴农,强村富民,兴办集体企业”的工作思路。此时,恰逢周边企业用地和檀溪路工程扩建,占用了村里的部分土地,村里获得了一笔土地补偿金。她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提出,用这笔钱在近郊的一片烂泥滩上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宾馆。
农民能办宾馆?方案一提出,村里众说纷纭。有人担心资金投进去出不来,有的认为农民根本就不是开宾馆的料。更有人认为,这是干部在拿集体的钱搞实验。不少干部和群众甚至私下合计,提出“干脆把钱分了,占谁的地分给谁。”肖明芝力排众议:“这笔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我们不能只顾眼前,不求长远,说什么也得给子孙后代留点家业!”通过给村民反复做工作,又经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汉江二桥头建一座全市第一家集住宿、餐馆、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宾馆。
农民建宾馆谈何容易?1985年11月,付完设计费后,檀溪村的账上只有6万元了。宾馆开建的同时,檀溪村通过贷款、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当年,41岁的肖明芝把工地当成家,吃住在工地。为了省钱,她到武汉办事都是乘工地上的货车晚上出发,次日白天到武汉把事办好后再乘货车返回。1990年5月,襄樊市首家星级宾馆——溪苑宾馆正式开业,这也是中南地区首座农民办的二星级宾馆。宾馆一开业就迎来了大批客人。檀溪村民初步尝到了以工兴农的甜头。在肖明芝的积极倡导下,檀溪村又先后办起了制箱厂、电镀厂、轴承厂等14家企业,安排就业600余人,短短的几年间,村民的生活就有了巨大的改善。
锐意改革,企业改制大获成功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上级对村办企业提出了改制的要求。不少檀溪人想不通:我们的企业办得早,也经营的好,为什么要一刀切,搞改制?其实,肖明芝当时也有担心:一是怕改制后集体资产流失;二是怕改制后个人发了,集体空了;三是怕改制后经营者拼设备和资源,捞一把就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不好收拾;四是怕改制后企业干部丢了职,职工下了岗,难以稳定。经过上级领导的一再引导,特别在对村办电镀厂等企业成功改制后,她认识到:在宾馆行业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必须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让它发扬光大。企业改制势在必行,而且早改早得利。
2003年,檀溪村获悉,浙江杭州饭店有在襄樊开一家连锁饭店的意向。肖明芝和班子成员立即行动,在两个月时间内三下杭州诚请联姻。浙江饭店的老总们被她的执著和真情所打动,亲自到襄樊考察。结果决定对溪苑宾馆租赁二十年,年租金180万元,对原宾馆的职工实行全员聘用。
溪苑宾馆改制成功了。他们又一鼓作气对幼儿园进行了改制,把联合办园变为由供销幼儿园独立办园,承租经营。这一做法也大获成功。
近几年,檀溪村原有的一些老企业、半死不活的企业,被肖明芝他们相继通过企业改制、转包租赁等形式,转让给了一些能人和大型企业后,越办越红火,村里每年可获得纯利润500万元。
再吃螃蟹:创办全省首家社区股份合作社
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但新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出现了。在檀溪村,集体土地被不断征占,社区人员在不断迁入,集体资产和人员的构成日益复杂。在土地等集体生产资料的占有、征地补偿费和集体资产经营收益的分配等方面,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老成员与新成员之间、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怎么办?怎样破解这些难题?檀溪村的答案就是:改革,创新。用改革来逐步建立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用产权制度创新来理顺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只有积极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才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
肖明芝介绍,过去檀溪村每年对村民的福利投入都达数十万元,但主要用于老年村民生活补助、村民子女上大学奖励等。由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让全体村民分享,一些村民对分配机制不满意;同时,村里开办过众多村办企业。经年累月,家底现状没人能说得清,群众要求进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
在肖明芝和村委会的努力下,2007年10月,檀溪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集体产权制度创新试点,成立檀溪湖社区股份合作社,肖明芝任董事长。
“过去村里大事小事都找我们几个村干部,我们怎么做也无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自从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后,什么事情都好解决了!凡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都由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常年致力于解决村民繁杂事务的肖明芝似乎看见了被解脱的曙光。
檀溪村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分四阶段推进实施:
一是清产核资。将村里近30年的全部帐目提交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审查,认定集体资产总额为7414万元。这为股权配置奠定了基础,防止了资产流失。
二是清人分类。面对空挂户多、下岗职工多、流动人口多的现状,他们逐人逐户核对,把全体人员分为4类26种情况,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三是科学配置股权。经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制定出适合本村实际的股权配置条件:股东必须是“清人分类”中界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股权封闭式运行,不能抽资、退股、转让、买卖、赠与、承续、抵押;集体经济每年待分配利润,按照弥补上年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福利费、分配集体股、个人股红利的顺序和相应比例进行;结合实际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
四是完善法人管理结构。以资产为纽带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股份合作社,实行“财产共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积累、按股分红、民主管理”;合作社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分立、制衡。“檀溪湖社区股份合作社”运行两年来,在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城中村“三农”问题上已明显见效。从少数村民享受福利,变为全体村民享有权益。改革前,檀溪村福利支出73万元,仅惠及村民387人。改革后,每年利润除提取必要的管理费和公益金、公积金外,60%左右的红利将分配给股东(村民)。改革当年全村1784名股民全部领取到红利,最多的领到2646元。
而集体经济从“村两委”管理,变为全体股东管理,集体资产受股东监管,消除了“分光吃尽”的隐患。
同时,村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后,凡是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都由董事会讨论解决,村民真正成了集体资产的主人,对村公益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不闻不问的少了,阻挠指责的消失了,全村呈现出安定、团结、进取的良好局面。
“城中村”变身花园式社区皆大欢喜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襄樊主城区的发展也逐步向檀溪延伸,檀溪地段已逐步彰显出主城区的城市格局。其实在1997年,在经过认真思考和集体讨论后,檀溪村就决定集中兴建村民公寓楼,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肖明芝亲自出马,跑规划、搞设计、批用地。从1997年到2005年,他们投资2600万元先后开发三个小区,村集体增收1000多万元,为国家节约土地200多亩。
2006年3月,主要市领导亲临檀溪村工业园调研时提出:沿檀溪路两侧的村民住宅低矮杂乱,既影响了城市的环境,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檀溪的环境需不断的改善。
2007年3月,檀溪村全面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然而改造需要拆迁500多户,涉及到11个村民小组的3000多人,谈何容易?为引导村民对民房改造有一个客观和感性认识,在2007、2008年的“三八”妇女节,肖明芝组织100多名妇女代表分四批前往西安市碑林区、北京市考察“城中村”改造,实地感受“城中村”改造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还结合“七一”建党纪念活动,组织村里近80名党员赴武汉考察。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很多外出考察人员回来后变成了民房改造的义务宣传员。“城中村”拆迁改造在襄樊是首次,拆迁补偿标准如何制定?如何解决改造中的矛盾?……这些都是摆在拆迁改造工作协调小组面前的难题。为了合理确定拆迁补偿标准,《民房改造安置补偿标准》草拟出来后,村委会特意发到全村520多户村民手中进行讨论,先后累计修改达20多次。在拆迁工作中,有少数村民对拆迁工作不予配合。对于这部分村民,肖明芝采取的办法是,一次次上门做工作,用亲情打动他们。二组有位村民抵触情绪大,肖明芝和拆迁工作专班人员上门20多次,轮番讲解政策,最后该村民自愿签订了《民房改造安置补偿协议书》。
拆迁工作中,肖明芝把村民的利益看得很重要,她说,能够换位思考才能知道拆迁户的所思所想所需,做起工作来自然不难。檀溪村三组70多岁的张淑英老人丈夫常年有病,儿子、媳妇又不在身边,搬家非常困难。关键时刻,肖明芝带着20多名工作人员以及3辆汽车赶来了,感动得老人连声道谢。人性化、亲情化拆迁有效推动了拆迁工作的开展,自拆迁工作启动以来,檀溪村仅用十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500多户村民的拆迁工作。目前,一座花园式的新城区正在檀溪兴起。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