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云南农民。他们自发组织、自己编导、自闯市场,走乡串寨为父老乡亲送去喜闻乐见的精彩表演。在老百姓眼中他们是“超级明星”,在政府眼中他们是“文产新贵”,在他们自己眼中,“我们是职业演员!”
这是活跃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的160余个“农村文化户”,他们用实际行动填补了农村文化市场空白并打开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大门。2009年,师宗农村文化户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这样的戏,我们农民爱看!”
简西村距离师宗县城40余公里,距离竹基乡政府也有10余公里。通往简西村的山路崎岖不平,但竹基乡红欣歌舞演出队还是把自己的大卡车开到了村头空地上。一大早,十余名演员穿好行头、搬出音响,尽情表演小品、云南花灯小调、民族歌舞。村民们扶老携幼,里三层外三层将演员们团团包围,不断送去热烈掌声。其中一支花灯是刚创作的《师宗两会好》,演员们边唱边跳:“代表处处为人民,带领群众奔小康……”村民尹士迁连声称赞:“唱得好,跳得也好!这样的戏,我们农民爱看!”
红欣歌舞队是为简西村一户村民“操办白事”――当地农村一直有此习俗,凡是家里老人去世,送葬当天必然邀请演出团队来村里演出,“白事”反而成了全村的文化盛事。演出视村民家境而收费不一,为2000元至1万元不等。“这场收了2060元。农村人就是喜欢这种自编自演、原汁原味的东西。”红欣歌舞队负责人刘菊美说,红欣的业务还包括为老人祝寿、操办庆典等,每演出一场当即为演员结算30元至80元不等的“劳务费”。15年来,红欣全年平均演出160场,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红欣成立于1995年,当时刘菊美发现师宗很多乡村都从外地邀请演出团队,热衷歌舞的刘菊美决定组建自己的队伍争夺市场。她招来一批喜欢唱歌跳舞的年轻人,就在自家的小院里模仿歌舞光碟,然后四处联系业务。“没想到,很多人对我们的节目喜欢得不得了!”红欣越做越大,最多时一年演出超过300天,最远甚至去过贵州兴义。如今,红欣已经成为师宗最有名气的农村文化户之一,15年来从红欣走出去另立门户的演员骨干不下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