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农村基层文化,特别是要大力培植农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建设,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注重营造农民文化创造氛围,着力培养农民文化创造骨干,突出培育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推动整个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群众文化需求强烈,但文化设施薄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据调查,70%以上的人希望能在饭后茶余进行适量的健身、娱乐、休闲等文化活动。但文化建设并没有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历史的欠帐导致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欠缺。
2、文化活动“送”多“种”少。为了繁荣农村文化,区、镇两级政府积极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每年组织大量的文体活动,开展“五送”(送科技、送卫生、送电影、送图书、送文艺)下乡活动,村居也组建了排舞、腰鼓、舞龙等多支文艺队伍,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但纵观各村文化发展,真正土生土长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只是观众,而非参与者,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3、文化建设强势推进,但动力不足。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文化活动组织的力度,以新桥镇为例,每年用于农村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至少有100万元,而且每年都按一定比例增加;全镇19个村级文化俱乐部建成率达100%,其中被评为省级文化俱乐部1个、市级文化俱乐部2个,是全市最早实现文化村普及率100%的乡镇。但文化建设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文化活动常常为应付检查而准备,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更没有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没有形成,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洪勤辉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农村基层文化,特别是要大力培植农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建设,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注重营造农民文化创造氛围,着力培养农民文化创造骨干,突出培育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推动整个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群众文化需求强烈,但文化设施薄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据调查,70%以上的人希望能在饭后茶余进行适量的健身、娱乐、休闲等文化活动。但文化建设并没有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历史的欠帐导致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欠缺。
2、文化活动“送”多“种”少。为了繁荣农村文化,区、镇两级政府积极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每年组织大量的文体活动,开展“五送”(送科技、送卫生、送电影、送图书、送文艺)下乡活动,村居也组建了排舞、腰鼓、舞龙等多支文艺队伍,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但纵观各村文化发展,真正土生土长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只是观众,而非参与者,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3、文化建设强势推进,但动力不足。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文化活动组织的力度,以新桥镇为例,每年用于农村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至少有100万元,而且每年都按一定比例增加;全镇19个村级文化俱乐部建成率达100%,其中被评为省级文化俱乐部1个、市级文化俱乐部2个,是全市最早实现文化村普及率100%的乡镇。但文化建设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文化活动常常为应付检查而准备,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更没有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没有形成,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发展的动力。不少村居对文化建设仍存在观望态度,以缺资金、缺人才为由,被动、消极等待上级资助或企业赞助,漠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
2、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村居干部对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建立是只投入无产出,是一种经济浪费;认为文化活动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重硬件达标、轻软件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以至于出现农村文化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3、缺乏长效的机制。一是缺乏完善的组织机制。各村居虽然设有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干部,但其花在文化发展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加上各村居缺少文艺工作者,在组织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无法带动农村文化健康发展。二是缺乏良性的投入机制。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村居发展文化事业,可是村居用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存在“有钱就投,没钱就不投,甚至有时还挤占上级政府下拨用于文化发展的经费”的现象,文化活动正常性开展难以保证。
4、缺乏文化的魅力。有些村居的文化设施非常齐全,但文化活动时有时无,也无法使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再加上一些文化活动缺少特色,不具备大众文化的特点,很难让当地群众接受,更无法让他们体会到健康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乐趣。长此以往,当地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情逐渐减退,导致农村文化生命力非常脆弱。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章总体思路与对策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繁荣农村文化的生力军。要立足农村实际,不断整合文化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为目标,积极为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搭好台,逐渐使之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主角,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发展新局面。
1、政策到位,为群众文化创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制订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制订出台符合实际、能管长远、措施明确的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农村文化发展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等方面得到新加强。二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工作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镇对村居年终考核体系,以百分制的形式,对本年度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的村居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三是要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村居为重点,以农户为主体,构建镇(街道)、村、户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网络,着力形成符合本村文化特点、群众喜好的文化活动圈,鼓励广大群众创作文化产品。四是要建立文艺队伍引进、培养机制。选拔一批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以及“乡贤”充实到农村文化管理队伍中来。建立以区、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地,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村级文艺队伍的培养,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团队;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沟通联系,鼓励和引导文艺毕业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