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近日刊文:德国巴伐利亚一家酒店向游客发“中国人警告”,上面提醒客人注意“中国文化特殊的餐桌礼仪”。警告上写:其他客人请不要受到中国人吧嗒吧嗒地吃出声和打嗝声影响,因为这是中国吃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静悄悄地吃早餐,请等中国人走了再来”。(7月11日《环球时报》)
国人乍看,不胜恼火,可细细读来,却又令自己尴尬羞愧。也许有人会将之视为“种族歧视”,但老外所说也的确事实。我在国外多年,见到的类似不文明行为又岂止这些?
一次,我在欧洲一酒店用餐,偌大的餐厅,轻音乐缓缓响起,人们安静用餐。可不一会,一个中国旅游团的加入瞬时破坏了现场的良好氛围。只见他们成群结队走入餐厅,大声吆喝:“来,来,这有座位,坐这儿!”“快去抢座,要不没了!”“服务员,餐巾纸呢?”优雅的餐厅顿时犹如闹市。
没有“请”,没有“谢谢”,只有吆三喝四。带小孩的游客甚至不顾公德,任由自家孩子将饭菜甩到地上,随口几句“劝导”,但却并不认真制止。吃罢饭,他们扬长而去,留下一盘盘剩饭剩菜。一些同胞蹑手蹑脚,神情古怪,手里似乎还夹带“私货”。
邻桌欧洲散客和当地服务员纷纷侧目以对,虽然嘴上不说,但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这也就不难想象,上面所提德国酒店为何发此“中国人警告”。
自以为花了钱,就是上帝,就可以不顾公德地肆意消费。但殊不知,金钱并不能买来素质和修养。在欧洲,一些举止得体的国人常被错当成日本人。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讽刺。我走过欧洲十几个国家,日本人的个人修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法兰克福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我这一排共有3个座位,我靠窗,一个日本人靠过道,我们中间是一个空座位。这个日本人宁可全程手里抱着自己脱下的外套,也丝毫不占用一点邻座的位置,最后我不好意思地收起了随意摊在邻座的衣服。
十来个小时的航程,漫长而又枯燥,日本人安静地看书、睡觉、听收音机,动作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响声,生怕影响到其他乘客。即便身旁是空座,他依然很“守纪律”,不越自己座位雷池一步。飞机落地后,他也并不急于起身拿行李,而是礼让一番后方才起身离座。
可能都是一些细节,可恰恰细节之处体现教养。而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进一步升华人的素质和修养,反之则在无形中使人“变坏”。
曾经在北京友谊商店附近路口碰到几个老外过马路,其中一个还未等绿灯亮起,就试图横穿马路。几个同伴马上制止,但这个老外说:“没事,反正这是在中国,中国人过马路都这样。”愤怒、吃惊、错愕、悲哀、无奈……我五味杂陈。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但中国人的素质是否越来越高呢?曾经的文明礼仪之邦,如今却不文明盛行。教养的“穷”与“富”,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除了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历史,今日之国人是不是穷得只剩下钱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