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过时“年俗”
从根本上说,民俗产生于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寄托着先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积极的规范。所以说,我们继承传统、遵循民俗,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是为了给生活填充更有文化更温馨更喜庆的内容,而非让生活去适应顺从民俗。当某些民俗不适应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发展时,我们应该勇于改变。一些明显不合时宜,落后、陈旧的民俗更应该勇于丢弃摒除。
为什么女儿除夕不能回娘家
释义:传统上讲,“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娘家来说,女儿就成了外人,连和自己父母一起过年的资格也没有了。据说会对娘家兄弟不好。但现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哪个女儿能忍心自己的父母孤单过年?
王萌萌(女,太原人,会计):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每年除夕都回他家,而我爸妈就自己过年。前几天我坚持今年去我家过年。老公不同意,公婆更是反对,说在婆家过年是老规矩,坚决不同意,主要是对我老公和婆家不好。我特别难受,不能每年过年让我爸妈就那么冷清吧。
我有个闺蜜,她说过年就是轮流来,今年在婆家明年就到娘家。两家老人高兴,他们也高兴。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这个规矩也该改改了。
赵丽琴(女,忻州人,国企高管):过年合家欢聚,是国人最看重的。可对于已经离婚两年并且独身的我来说,根本不能像没结婚之前在娘家过年。离婚第一年,我在单位宿舍过了个孤独的春节。第二年过年,我独自去韩国旅游,倍觉凄凉。我老家的年俗限定春节团圆只能是父母和儿子、儿媳们,出嫁的女儿包括离婚的都被视为外人,过年不允许在娘家,否则对娘家的兄弟不吉利。
现代社会,科学这么发达,却还存在着这样的陋俗,真的很难理解也很难过。爸妈心里有这个结,我也只好尊重他们。如果大家能取得共识,都说它不合理,我想离彻底打破它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李华(女,临汾人,文秘):我和老公在上海工作,结婚后一直回湖南婆家过年,初二就没有回过娘家,因为路程太远。去年我好不容易说动老公回我娘家过年。
腊月廿八,我们到家了。爸妈抱住我又是亲又是哭又是笑的,甭提多高兴了。年三十上午,我妈却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不能在娘家过年,因为我是外人,会冲娘家的财运,对哥哥发展不利。另外,我和老公如果在娘家同房,假如真怀孕了,会将娘家的“人势”“财势”带到婆家去,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所以,让我们住到酒店,初二再回来。
我在酒店正郁闷着,接到一个姐妹的电话,她说也在酒店住呢。原来,她平时在城里有房子,只不过房子是她爸妈出钱买的,她妈专门打电话告她过年这天,姑娘万万不能住,必须搬出去,理由和我妈说的一样。
什么乱七八糟的臭规矩,纯粹无稽之谈。这都什么年代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还一代一代往下传,真该打倒它。
为什么压岁钱的人情负担越来越重
《辞海》注释:压岁钱,旧俗,阴历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者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压岁钱”原本是长辈们送给晚辈的护身符,代表了长辈们对晚辈美好的祝福。但现在,人们普遍忽略了压岁钱的传统象征意义,而更注重其作为钱的实用性,不但红包越包越大,而且也多被用做他途。
李东(男,43岁,媒体工作者):我小时候身上没有一分零花钱,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够得到几角、几元的压岁钱,这些钱就是我的零花钱。上了大学我才知道压岁钱在古时候是长辈给孩子的护身符,而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大多不知道压岁钱的本意。而且现在的压岁钱早已不是零花钱的概念了,红包越来越大。
高山远(男,30岁,某公司职员):如今经济条件好多了,压岁钱也背离本意,跟着“水涨船高”,“压岁钱”这三个字变得不再那么有年俗意义,而是有些令人生厌。我每年过年回太原很发愁,像我这样在外打拼,挣钱不容易,还没成家的都得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而且发压岁钱还与亲疏远近联系起来,年年上涨,觉得成了一笔负担。
韩冬(男,55岁,中学老师):古时候人们给孩子压岁钱,有时会是个金瓜子,有时会用银子打成一些有寓意的形状然后压在床脚,那些“压岁钱”往往是不能流通的,完全是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而现在的压岁钱表面是发给小孩的,实际操作中却变成大人之间的人情往来。给小孩发“大红包”,有好几种情况:一是曾经获得对方的帮助出于回报心理;二是有些人不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是根据对方的经济条件,生怕包少了别人瞧不起;还有就是炫耀、攀比、巴结心理,有的人甚至用压岁钱行贿……而小孩子得到的“压岁钱”大部分会上交家长,实际能自由支配的并不多。
郝启华(女,38岁,银行职员):过年给小孩派红包,这是传统民俗,背后潜藏着很多的积极话语,比如强调传统伦理、民族文化血脉的相连等等,这是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还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联络彼此的感情。我们应该倡导给小孩发压岁钱,但要尽量避免大人之间的功利目的,回归到原本的象征意义上来。这样,既给大人“减负”,让春节显得更加欢乐祥和;又能让小孩感受到大人的关爱和祝福,也有利于小孩正确地看待金钱。
专家发言
正确传承,民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受访者:聂元龙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生活生产文化,是民众相沿己久、约定俗成的集体心理、风尚、礼仪和习惯。传统中国是农耕社会,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年轮回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节点,加以纪念,所以就有了“年”。为什么过春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祭祀,感谢天地、祖先、家人等在过去一年的照顾;二是祈福,希望能继续得到护佑;三是休整,为来年的劳作进行体能储备。
传统春节的所有习俗都离不开祭祀、祈福和休整这三点。在今天,祭祀、祈福的内容被淡化了,人们更多强调休整,这就取消了传统春节的精神内涵,因为祭祀与祈福的核心是感恩。而如今只剩下了休闲娱乐的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休闲带来的只是刺激,而非真正的快感。
所谓民俗,都是自发诞生的,它体现了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并以恰当的形式释放出来。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民俗或与现代社会有了疏离感,或是发展得变了味,有些民俗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如剪纸、面塑;有的在传承中改变了本意,如压岁钱、放爆竹。所以在今天,我们关键是要把握好年俗的情感核心——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