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遇到美国市长,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会是什么?他们又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对话?
“6年前,在美国檀香山,第一届中美市长峰会在微笑中开幕;今天,我们要让美国的朋友重新记住中国的微笑。”昨日上午,灯火辉煌的市外事大楼,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斯亮女士言语轻盈。
中国与美国,两个远隔重洋国家的市长们,就在昨天,带着会心的微笑,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中美市长相互叫“穷”
“为什么你们的城市有那么多的钱搞市政建设?我们很难从华盛顿首府拿到钱,所以我们总在想办法找钱。”会议一开始,面带微笑的美国市长们就好奇地询问在座的中国市长,一场关于“钱”的讨论拉开序幕。
“我们非常渴望了解中国市长从事各项建设包括‘十一五’规划中的资金流动问题。”美国市长协会秘书长汤姆·考克兰先生问得很“直白”。
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市长也喊“缺钱”?在中国市长们备感诧异的同时,考克兰先生的一席话却得到其他美国市长的赞同:每个城市都要向联邦政府上缴收入税,但很大部分不会再回到地方政府手里,而我们又不能提高税率,每个市长能拿到的预算很少,使用的限制条件也很多,市长们很难按地方政府的意愿把这些钱拿去服务市民。
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解析了重庆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银行资本占50%,政府出20%,企业家投资占30%。“中国财政采取转移支付,在设立的诸如社会保障、污水处理等专项资金中,地方政府可以在项目中得到国家资金支持。”
面对美国市长的疑问,陶斯亮笑着说:“不是中国政府有钱,而是我们目前执行的政策比较灵活。现在有钱的还是你们!”
城市面临的“围城”心态
一方是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化带来的压力日益增长;一方是大量市民搬出城市,城市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中国与美国,进城与出城,不同的国情下面临不同的难题。
“美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往郊外搬,而中国现在正快速推进城市化,我们非常希望听到你们的忠告。”对话中,陶斯亮代表中国市长直抛话题。
加利福尼亚州圣伯纳迪诺市市长瓦里斯女士接过话题: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考虑有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住房和学校提供给进入城市的农民,交通、污水处理、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
印第安纳州加里市市长斯格特·金先生认为,文化因素同样不能忽视。建造一座城市,并不仅仅是用砖瓦,还需要有独特的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思考城市的优势,让城市人性化,用历史和文化将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村移民更加凝聚在一起。
交流与对话持续进行……在会心的微笑中,在真诚的眼神里,友谊之树已在两国市长们的心里种下。 |